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三将入朝篇 (第2/7页)
看像张家军那样的兵马,你只消带一万人去,就可把他们蹉踏了”又转向董先“董太尉,像韩家军那样的兵马。我看你不消带一万人去,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” 这两句话在正常状态下看来,是很不合适的,会引起中国人第一时间的反感。为什么呢。不外乎“做人”的道理! 要时刻谦卑、时刻低调,哪怕事实真是那样,也不能直说!哪怕张俊、韩世忠真退化到哪种地步,岳飞也不能这样公开评判攻击,恶化同志关系! 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呢?张俊这人是什么货色,历史清楚,包括他自己都清楚。至于韩世忠,黄天荡时的韩世忠哪去了?以几千部众截击10万金军,置生死于度外,置利害官爵金银于度外。什么都不在乎,只要归还二帝,归还河山!可以说,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还我河山的人!可现在这人怎么了?只是截断退路而已,就直接撤退了。他本应不管张俊怎样。不管临安怎样,率水军截断淮河,以一己之力断金军退路,让这场战斗不得不打起来! 时间在变,一切都在变。唯一没变的岳飞在失望之余难免口出怨言,他错得很幼稚! 在中国,从古至今。每个人都是不受批评的。每一个人在被指责时,从不去想对方是不是有感而发、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错。而是第一时间地反感,进而反击! 如此三句话说完,淮西之战才算真正结束。剩下的就是老节目,去临安述职,说一下各自在这次工作期间的表现。 张俊是最积极的。他没等赵构下诏集合,就先写了份奏章。大篇幅展示了柘皋之战的胜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