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新党成员篇 (第7/7页)
“公辈坐不读书耳”赵抃当即反驳“君言差矣。皋、夔、稷、契之时,难道有什么书可读吗”)如此的强势,王安石在一开始就为这场轰轰烈烈变法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。 之后,王安石的强势再次体现。他力排众议,任命薛向为江淮等路发运使、罢免开封知府滕甫。 12日,宰相富弼、曾公亮因旱灾上表待罪请罢,诏不许。 5月18日,翰林学士郑獬、宣徽北院使王拱辰、知谏院钱公辅3人同时被罢。郑獬做为两制官之一的翰林学士,要罢免他,必须得有宰相起草的诏书。当时富弼称病在家、曾公亮出使洛阳,王安石便在未与皇帝商量的情况下自己写了罢免3人的诏书。此事一出,舆论大哗。御史中丞吕诲当即上书弹劾王安石。 21日,王安石乞辞,宋神宗不许,封还其奏。 本月,王安石就推出他变法的第一项举措!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经济、政务、军事等头等大事都扔在一边,最先要求的是全面改革科考制度及考生们的学习课本。具体做法是从此之后不再考诗赋了,当官彻底与吟诗作对无关。四书五经也不必倒背如流、抽段默写了,考的是经义、论、策等讨论文,要说出治国立法的具体办法! 这样做的目的被历代史学家们忽视了,那绝不是王安石书呆子冒傻气,在百般忙乱的政务之余还要再写些莫明其妙的文字。它们连同王安石所写的《进洪范表》《老子》等文章都有一最显著目的——改变宋朝官场上的意识形态!(未完待续。。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