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陈桥到崖山_最高国策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最高国策篇 (第3/6页)

后,登州知州王师中写奏章上报京城。由皇帝去决断…

    赵佶召开御前会议问这事怎么办?在这件事上,朝臣迅速分裂成两个极端:一面是蔡京、童贯,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消息,拿大辽国开刀,以战功赚取更多利益,是他们的长久方针。绝不会动摇。他们公开的理由是联金破辽、收复燕云16州,这是历代宋帝的宿愿,是汉人种族安全系数的保证。打这一仗,眼前看很凶险,可为的是以后的长治久安。只要打赢了。不管面对辽、金还是别的什么异族,汉人都重新拥有了长城防线!

    另一面的成分很复杂,有游离在蔡、童集团之外(早就没明确敌对者了)的朝臣,有蔡、童集团里本来的骨干、有外国皇帝、还有宋朝平民百姓…

    该百姓很牛,叫安尧臣。他是个地道的草民,却不知用了什么办法,居然能穿透蔡京、童贯、梁师成把持了十几年,层层设卡的官府黑幕,把自己写的文字让皇帝看到了。这封奏疏长达数千字,安尧臣把赵佶登基以来的各种失误数了个遍,蔡京、童贯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,最后重点分析了燕云问题。他的看法是:这是蔡京等人的政治手段,不是为国而是私欲,会把国家带到火坑里!对此,蔡京很愤怒,赵佶却不在意,还给了安尧臣一官职…

    蔡、童集团里本来的骨干是现军方老大、知枢密院事邓洵武。他是邓绾儿子,是力保蔡京上位、把蔡京从外地救回京城的有功之臣…他反对的不是联金抗辽的正确性,而是cao作的可能性。他说国朝初年,以宋太宗之神武,赵普之谋略,曹彬、潘美之将才,百战百胜,却在幽州城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