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母子_第一百八十一章 原来古代的学生也要学很多科目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原来古代的学生也要学很多科目 (第4/4页)

为学校支柱的老师不但拥有教授所不及的社会关系,还大都是研读“经义”的出身。

    教授在社会关系上的短板使得他无法与这些老师抗衡,以至于“治事”斋形同虚设。

    要不说呢,学校这种“象牙塔”般的存在,真的很怕来自外界的“污染”。

    这次童试,因为出了个六岁的秀才,而这个稚童的广博见识,使得学政大人对培养全面型人才有了些想法。

    他专门面见了州学的教授和知州,并交谈许久。

    三个人有一致的看法,他们都认为:

   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,而科举只是考核人才的形式之一。

    作为朝廷的官员不能只会做些文章,要“律历、刑法、天文、地理、军旅、官职之类都要理会。虽未能洞究其精微,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。”

    所以培养人才不能只为科举这一途,应该为朝廷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精英。

    为官可不是只会看看文章就可以的。

    其实这样最符合朝廷治学的理念。

    因为科举这条路并不适用于每一种人才,科举走不通的还可以参加明法、明算、明书等科的考试。

    这就有些像现代的综合性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分类了。只是他们考试不是为了入学,而是有了进入相应职位的资格。

    至少也能成为某一部门的吏员,从事专业事务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“经义”和“治事”两斋重新规范了起来。

    所谓两“斋”,相当于现代的主科和副科。

    教授觉得主副科不该在现在这个阶段就分开,而是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识基础和固定了志愿后再分不迟。

    不能只学经义,而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