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张浚回朝篇 (第4/7页)
啊!为了自己最后这段生命的舒服着想,是必须得做点什么了! 先是制造舆论、平缓矛盾。赵构很清楚:政治斗争有时像儿女们的婚事,父母越是反对压迫,越能逼着俩孩子走到一起。如和缓些,还有可能让双方互相看到各自缺点,从而散了… 赵构找来张浚的儿子张栻,动情追忆了和张浚几十年间结下的“深厚”友谊“孩子,你父亲最近如何?吃得怎样?脸色好吗?你mama呢…哦,她去世了?真遗憾,时间过得太快了,当年你父亲再婚时还曾找我咨询意见,转眼你都这么大了。回去带话给你父亲:我很想他。朕与卿父,义则君臣,情同骨rou。卿行奏来,有香茶与卿父为信”这次会见后,外界一片哗然。严重怀疑当年淮西军变、张浚下台后,赵构那句“宁至覆国,不用此人”誓言的真实性… 而赵眘则非常兴奋。这在他来看是重大转机,他爹开始支持。开始给政策了。在又一次的见爹日时,赵眘以张浚为话题,展开新一轮的北伐建议。他以为定可和爹产生共鸣,由认同张浚开始,转而认同北伐!却不料这一次,爹的话是这样的“儿子你要长点心,认真仔细地观察臣子做事。如张浚,他常备一记事本。凡有士大夫拜见他,都会记在本子上,私下许诺以后予以举荐。到军队里,他又拿国家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士卒,以笼络人心。不知官职是谁的,金银又是谁的!其徒有虚名,唯好以国家名器为人情尔” 赵眘愕然!前后反差太大了,赵构先是肯定了与张浚的交情,又鄙视了张浚的工作方式。这说明了什么?是先扬后抑,较常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